第五人格wiki百科_第五人格官方资料
1.人的精神力量到底能有多强大
中国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水浒传 | 红楼梦
西游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西游记》英文版第一册的封面《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视剧、动画片、,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关于西游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
目录 [隐藏]
1 学界有关作者的争议
2 主要人物介绍
3 成书过程
4 意义与影响
5 版本情况
6 参考文献
7 参见
7.1 相关作品
7.2 其他作品
8 外部链接
[编辑]
学界有关作者的争议
现在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西游记》都署名吴承恩,但是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就一直对其作者存有争议。
明朝流传的《西游记》,各种版本都没有署名。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游证道书》中提出《西游记》为南宋时的邱处机所著。这一看法提出后,清朝的文人大多赞同。清朝末年纪昀等人开始怀疑此说,认为《西游记》中多处描写明朝的风土人情,而邱处机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游记》中多处使用江苏淮安方言,而邱处机一生在华北地区活动,并未在淮安居住过。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为《西游记》是道士炼丹之书。
民国期间,鲁迅、胡适等人根据明朝天启年间《淮安府志》上所载,又据前人所论,推定淮安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民国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80年以后,有关《西游记》作者的研究渐成热点。仍不断有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质疑。理由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友人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载吴承恩著《西游记》一事并未说明是演义、稗官,而通常情况下演义、稗官是不录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游记》是邱处机所著,或是其弟子、传人所著。
也有少数数学者立论:《西游记》是明朝的“青词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于论据稀少、牵强,绝大多数学者都不赞同此说。另外一方面,证明吴承恩就是《西游记》作者的论据似乎更多起来,而且更有说服力。主要有:一,吴承恩的个人情况与《西游记》创作者的特征完全吻合。二,对各种质疑给出了较为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三,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是关于《西游记》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几乎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相关的研究请参阅刘修业的著作及颜景常著《〈西游记〉诗歌韵类和作者问题》)
所以现在一般认为,明朝社会宗教盛行,有关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传记、传说及其它宗教传说、民间故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吴承恩是在这样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下,以上述的传记、传说、故事为素材,创作了现今我们看到的《西游记》。
经由吴承恩的重新构思、组织和编写,较之此前流传的传记、传说、故事、评话,《西游记》不仅内容大大丰富,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更加鲜活、丰满,想象更加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编辑]
主要人物介绍
颐和园长廊上的西游记师徒四人绘画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系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见风而成之石猴。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三五百载。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此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 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两次三番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
唐僧,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生化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猪八戒,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在高老庄抢占民女,后被孙悟空降伏。修得正果的封号为净坛使者。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钯。猪八戒只会三十六种变化。
沙和尚,又名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后被唐僧师徒收服,负责挑担。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宝杖。书中又将沙和尚称为“沙僧”。
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难,与各路妖魔鬼怪进行搏斗,最后达到西天取回真经。其中最经典的故事有孙悟空大闹天宫、高老庄收八戒、流沙河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参果、盘丝洞、火焰山、真美猴王等。在与妖魔鬼怪进行斗争中刻画了师徒四人鲜明的个性.故事生动,几百年来老少皆宜。
[编辑]
成书过程
《西游记》插图公元629年,唐朝僧人玄奘违反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偷渡出关,只身赴印度学习佛教教义。经过16年,在644年回国,并向唐太宗写信汇报了情况。唐太宗下诏让他口述西行见闻,他的弟子辩机由此写出《西域记》。在玄奘逝世后,他的另外两名弟子慧立、彦悰将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经历又编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弘扬师傅的业绩,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这被认为是《西游记》神话故事的开端。此后取经故事在社会流传,神异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在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期的许多记载中已经出现了西行取经的故事。现存敦煌石窟的玄奘取经壁画,大约作于西夏初年,已经出现持棒猴行者形象;南宋刊印的话本《三藏取经诗话》,已经有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和“深沙神”;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吴昌龄作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已经有师徒四众;元明之交时代的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的来历;明初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提到有《西游记平话》,其中概括复述“车迟国斗法”一段,和《西游记》第46回十分相似;明代《永乐大典》第13139卷有“梦斩泾河龙”,和《西游记》第10回基本相同。
[编辑]
意义与影响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家喻户晓。《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
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定为“四大奇书”。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鲁迅先生在《中国史略》中评价《西游记》的主旨是描写反映人的一生,人在年轻时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敢于蔑视任何权威,“粪土当年万户侯”;一旦碰了钉子,栽了一个大跟头后,就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克服艰难险阻和人生中的诱惑(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才会达成“正果”。
京剧中的孙悟空形象[编辑]
版本情况
中国现存的古本有:
金陵世德堂本:今存最早刻本,现存刻本其中第76—80回,91—100回残缺
西游真诠:清朝陈士斌点评
华阳洞天主人校本
西游证道书
新说西游记
西游原旨
通易西游正旨
《西游记》还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译名也有多种:《圣僧的天国之行》,《一个佛教徒的天国历程》,《猴》,《猴王》,《猴与猪神魔历险记》。在其他国家,最早关于唐僧取经故事是明代前期的朝鲜文译本,不过那是取经故事,与《西游记》不完全是一回事。《西游记》最早的正式译本是18世纪中叶的日文译本。
[编辑]
参考文献
〈《西游记》作者之谜〉,《社会科学报》,1996.12.12
刘怀玉,《吴承恩论稿》,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刘毓忱,《论《西游记》及其他》,百花文艺出版社,年
蔡铁鹰,《〈西游记〉成书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编辑]
参见
西游记人物列表
西域记
[编辑]
相关作品
续西游记
西游补——明末董说著
后西游记
新西游记——陈景韩著
也是西游记
西游新记——童恩正著
东游新记
[编辑]
其他作品
**大闹天宫
**动画短片铁扇公主
京剧三打白骨精
电视剧西游记
**大话西游
连环画西游记
儿童故事猪八戒吃西瓜
连环画()七龙珠 大圣王
网络悟空传
日本动画最游记系列
网络游戏 mud西游记
网络游戏 梦幻西游
日剧西游记系列
[编辑]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西游记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
西游记
西游记宫 - 中国江苏省淮安楚州西游记研究会网站
西游记人物介绍
人的精神力量到底能有多强大
转自智库百科
s://wiki.mbalib/wiki/%E9%A9%AC%E6%96%AF%E6%B4%9B%E4%BA%BA%E7%B1%BB%E9%9C%80%E6%B1%82%E4%BA%94%E5%B1%82%E6%AC%A1%E7%90%86%E8%AE%BA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目录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内容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观点
4?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
5?对需求层次理论的评价
6?需要层次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7?需求层次论的争议
8?相关条目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 ( Abraham Harold Maslow , 1908-1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 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 心理学 第三势力的***。
1926年入 康乃尔大学 ,三年后转至 威斯康辛大学 攻读 心理学 ,在著名心理学家 哈洛 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 哥伦比亚大学 任 桑代克 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 布兰戴斯大学 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 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 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 自我实现 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和 美国心理学会 (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 生理需要 。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 潜能 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 激励 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低层次的需要 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 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 高峰体验 。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 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 动机 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 还认为:在人 自我实现 的 创造性 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 高峰体验 ”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 高峰体验 。
马斯洛 在1943年发表的《 人类动机的理论 》(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 需要层次论 。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设:
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理论 把需求分成 生理 需求、 安全 需求、 社会 需求、 尊重 需求和 自我实现 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如图所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内容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行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 激励因素 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 职业病 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 人生观 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 个人理想 、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观点
(1) 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 激励力量 。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科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 发展水平 、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而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层次会随着生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戴维斯(K.Dis)曾就美国的情况做过估计,如下表:
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
关于马斯洛理论的价值,目前国内外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我们认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都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个理论既有其积极因素,也有其消极因素。
1.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
第一,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当然,关于自我实现是否能作为每个人的最高需要,目前尚有争议。但他提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无可置疑的。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第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 内在价值 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2.马斯洛理论的消极因素
第一,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制约作用。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趋势。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
对需求层次理论的评价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 企业管理者 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但是,马斯洛是离开社会条件、离开人的历史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人的需要及其结构的。其理论基础是 存在主义 的人本主义学说,即人的本质是超越社会历史的,抽象的“自然人”,由此得出的一些观点就难以适合其他国家的情况。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的需求满足是阶梯式的,是一个需要满足后再追求下一个需要。只是我并不觉得人的需求有着如此强烈的界限划分。难道除了追求基本需求之外人就不能逾越需求的界限去渴望新的超越吗?或者说,平凡的人除了对生活中简单层次需求的追求之外就丧失了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吗?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理想和追求,也会因之产生超越基本需求的动力。
个人需求的层次内容是由个人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决定的。平凡的人同样具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里自我实现需求的内容不是以社会普遍价值观为标准的,例如: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而是来自于个体自身的价值观。比如:“老大的幸福”。所以,平凡人的自我实现是根据其自身的价值观定义的。而遵从世俗价值观的人却没有办法用这种价值标准衡量出来平凡人的自我实现。所以,这恰恰证明了自我实现是一个更高层级的需求,只有通过其个体的内在行为来满足而非外在的条件。
需要层次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上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了解员工的需要是应用需要层次论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不同组织中、不同时期的员工以及组织中不同的员工的需要充满差异性,而且经常变化。因此,管理者应该经常性地用各种方式进行调研,弄清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需求层次论的争议
Douglas T Hall和Khalil Nougaim曾做过5年的相关研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需求是有层次的。
而证据显示,随着主管人员的升迁,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重要程度上有逐渐减少的倾向,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有增强倾向。
需求层次的提高,是职位上升的结果,而不是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换句话说,需求没什么层次之分。
例如:这种低级趣味的生理需求,在总统, CEO , 世界银行 行长等高级人物身上,也不乏实证。
需求的层次理论,不过是为基于需求的经济理论披上“理性”的外衣而已。
试做以下量化分析:
设“欲望”权重为:获得(1-0)=1、维持(1-0.5)=0.5、扩张(2-1)=1,设-5(绝对不会做)>…>0(犹豫中)>…>5(绝对会做),绝对>肯定>应该>也许>几乎>犹豫中
求:总统是否会进行?
解:1,前提:如他认为有可能会对他的未来造成影响
生理需求=+1(扩张,再一次播种的机会),
安全需求=+0.5(维持,至少不会枪毙),
社会需求=-1(负扩张,虽然不会改变关系,但是信任感变差),
尊重需求=-1(负获得,被认为是轻佻、不严肃、控制力不足的,屡遭调侃),
自我实现=-1(负扩张,失去做总统的资格,不过还能做议员吧,大概),
+1+0.5-1-1-1=-1.5(也许不会做)
答:他大概还很理智的,也许不会做。
解:2,前提:如他认为根本不会对他的未来造成影响,
生理需求=+1(扩张,再一次播种的机会),
安全需求=+0.5(维持,至少不会枪毙),
社会需求=+0.5(维持,又多了个情人而已),
尊重需求=+0.5(维持,她不敢说,谁都不会知道),
自我实现=+0.5(维持,我还是我,一个伟光正的总统阁下),
+1+0.5+0.5+0.5+0.5=3(应该会做)
答:妹子太,他把持不住,应该会做。
仅供参考,各位请斧正补完。
另外,关于“超越型自我实现”和“健康型自我实现”的区别。
马斯洛对“超越者”的描述有教化、美化的嫌疑,这大概与他接触到的“内部参阅”有关,而他居然把这些写进科学分析理论中,可见老人家良苦用心,按照他的理论,马斯洛本人就是“超越型自我实现”的典型案例。
在具体研究中,五层需求时常同时出现,而个体做出判断时会综合考量,依其价值观刷好权重后择优选择,一些学问家以此做出“略带阶级属性”的反驳是否妥当呢?
有很大,无法用语言具体描述。
精神力量就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中产生出自信、自强的与活力,及其与之相对应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精神力量包括思想、文化、信念、志向、气魄等诸要素,它与物质力量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物质力量是精神力量的有形载体和物化,而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无形延伸和强化。绝对精神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黑格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精神力量,到底什么是“精神力量”呢?在我看来每个人可以有不一样的理解,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精神力量”。我所认为的“精神力量”就是:由脑部主动或潜意识产生的一种非常强大的意识指令、可连续性的特殊机体机制。这个是我自己的暂时定义,由于我对这个东西只是局限于自己的认识,所以说的不对还希望你来指正。这个“精神力量”可以作用与自己体内,同样它也可以作用于自身以外的一切事物。没错,这个力量真的很惊人,拥有这个力量的人则就可能被人们称为“超能力者”。把它叫做“超能力”并不太准确,但这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精神力量”。真正的“精神力量”当然也包含了这些“超能力”,但它的范围要比“超能力”广得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