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妮克莱特-史瑞丹的详细资料谁有?

2.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3.NBA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4.中国古代为什么要设立“太监”一职?

第五人格wiki站_第五人格官方网址

奥黛丽·赫本生平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在双亲离婚后,她跟随母亲去了伦敦,进入一所芭蕾舞学校学习,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职业模特。作为一名模特,她便显得很优雅高贵,而且好像她已经找到了最适合她的工作。直到1948年,一位制片人让她在一部欧洲**《Nederlands in 7 lesson》中担任一个小角色。当开始对**感兴趣后,她最终决定去美国。

赫本在美国迅速显示了她的实力,她先在百老汇出演了音乐剧《Gigi》,1953年在**《罗马假日》中扮演安妮公主。这部影片好评如潮,并让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1954年9月25日,和小她九岁的精神科医生安德烈·杜提结婚。

继1954年《龙凤配》获得奥斯卡提名后,1959年的《修女传》使她获得了另一项奥斯卡提名。

1961年,《蒂凡尼的早餐》使她到达了她**生涯的顶峰,并且又赢得一次奥斯卡提名。

19年,赫本亮丽的容貌和风度在19年的《窈窕淑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967年,《等到天黑》又为她赢得了一次奥斯卡提名。

1968年12月,和安德烈·杜提离婚,并打算引退,后经历了几次不成功的恋爱,对爱情心灰意冷。

1988至1993年,担任联合国亲善大使,帮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们。

1989年,主演最后一部影片《天长地久》。

1993年1月20日,病逝于瑞士。

怀念经典——怀念永远的奥黛丽·赫本她被誉为“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

看了她的眼睛才知道什么叫做明眸,看了她的造型才知道什么叫做时尚的经典,看了她才知道什么叫做优雅。

她的照片至今依然作为欧米茄手表的广告,她的名字代表着一种流派至今仍然在时装界广为流传。

她就是奥黛丽·赫本,永远的经典。

奥黛丽·赫本于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本名奥黛丽·凯萨琳·赫本-鲁斯坦(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奥黛丽的父亲约翰·维克特·赫本-鲁斯坦(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国银行家,母亲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兰贵族后裔,袭有女男爵的封号,家族谱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爱德华三世。

赫本六岁开始就读位于英国伦敦的贵族寄宿学校(1935年-1938年间),但旋即遇到父母离异(1935年),之后赫本离开英国跟随母亲一起回到荷兰的娘家。1939年时她进入安恒音乐学院(Arnhem Conservatory)学习芭蕾舞,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荷兰也落入德国纳粹的占领区内,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国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烦,她窜改了母亲的身分文件制造了一个荷兰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与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笔之差),但,这名字从未合法正式登记过。

当纳粹侵占Arnhem后,奥黛丽患上了忧郁症和营养不良,奥黛丽那瘦削的身材便来源于此。

战后,赫本进入伦敦著名的Marie Rambert`s学校学习芭蕾舞,并开始在一些音乐剧担任角色。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职业模特。直到1948年一位制片人发现了她,让她在一部欧洲**《Nederlands in 7 lesson》中担任一个小角色。1950年,赫本拍摄了她的处女作-英国影片《天堂的笑声》。1951年她又在**《Young Wives' Tale》中为Eve Lester配音。当赫本开始对**感兴趣后,她最终决定去美国好莱坞发展。在美国,她先在百老汇出演了音乐剧《Gigi》。随后在1953年由威廉·惠勒执导,并与好莱坞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罗马假日》中,赫本获得了了不起的成功,许多报纸着文夸奖赫本,说“一个新的嘉宝出现了”。赫本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同时她还因在百老汇戏剧《翁丹》中的表演荣获托尼奖。赫本的成功是因为她饰演的“安尼公主”那天真清纯、善良典雅、贤良亲切的小精灵形象以及她那古典美(俏皮活泼的短发,给人健康的感觉),不象当时风行的性感金发女郎,她使世风转为自然清新之美。

1954年9月25日, 赫本与演员梅尔在瑞士结婚。在50年代-60年代末,赫本的片约不断,主演了多部**,她高贵善良的形象深入民心。并4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她主演的喜剧片轻松幽默,她的银幕形象美丽动人,深受观众喜爱。《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龙凤配》等都是**史上经久不衰的著名影片。1968年,赫本与第一任丈夫离异。1969年1月18日,赫本和著名心理学家安德烈·多蒂举行了婚礼。婚后奥黛丽决心退出影坛。1976年,赫本复出,拍摄了《罗宾和玛丽安》、《血统》、《哄堂大笑》等影片,但赫本的复出并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均不成功,这使赫本决定从此息影。1980年冬赫本遇见了罗伯特·沃德斯,这个后来被她称为“灵魂伴侣”的男人影响了赫本原已经出现危机的婚姻。在赫本与安德烈·多蒂离婚后,两人最后成为永久的人生伴侣。

1989年,赫本在其生涯最后一部**-《直到永远》中饰演天使一角。1988至1993年间,赫本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帮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们,亲赴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孩子们呐喊、呼吁和募捐。为表彰她为全世界不幸儿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将该1988年度奥斯卡人道奖授予了她。她的爱心与人格犹如她的影片一样灿烂人间。199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泰瑞落修女接获奥黛丽·赫本病危的消息时,命令所有的修女彻夜为奥黛丽·赫本祷告祈使其能奇迹般地回复,祷告传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洛桑(Tolochnaz)死于结肠癌。

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位美丽善良的“安尼公主”,在赫本去世10周年,美国邮政总署发行了她的的纪念邮票。去世11年后,有“时装圣经”之称的时装杂志《Vogue》2004年的时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数,荣登女性榜首。《Vogue》杂志发言人表示:“大家觉得奥黛丽-赫本高贵又有气质,她的美丽永恒不变!一讲到Style,人人都会立刻想起她!”

点击还有

怀念奥黛丽·赫本的N个理由

昨天在网上看到某名为评选20世纪最美丽女性的活动的报道。据说是众多资深评委,从数千名如云美女中挑了几百位,又经过层层筛选,严格考察,最终大海淘沙,选出了顶级的前十位。第一位就是奥黛丽·赫本。

这个结果毫不夸张地说,应该是一种人类审美观念集成所达到的共识。就算稍有了解赫本的人也好,世界五大洋七大洲,除去极端个别地区,没有人会不承认她是一个美的化身。纯粹,而又真诚。

那个评选活动的评委意见有这样几点,从外表来说,奥黛丽有着像水果般鲜嫩的肌肤,和一对动人明眸。她笑起来的时候非常甜美,就像天使一样。而更为突出,也更重要的是,她有着独具的高雅气质,庄重,而又亲切,高贵,而又谦逊,令人倾倒,无人能及。

我想奥黛丽的这些过人天质,每一个即使看过她一部影片的人也都了然于心。不论是哪个角色,都在观众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和不可超越的地位。而奥黛丽本人却总是说:我只是偶然进到这个**的世界里来的。谦逊得如一片树叶。

但奥黛丽的光芒根本未止于此。年初的时候看过一个纪录片,是奥黛丽在八九十年代作为世界儿童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到各地工作考察的拍摄记录。看着片中上了年纪的赫本发现她确实老了,皮肤依然白皙,但眼角眉梢已有了明显的皱纹。她高挑,瘦削,腰板无论何时都挺得笔直。她有时带着墨镜,显出沉稳的高贵。脑后总是盘着个简单的发髻,穿着素雅的便服和平跟运动鞋,及其平易近人。

看着片子,我们都生出一种共觉。赫本老的只是年龄,改变的只是外貌,但那都毫无紧要。就像一块瑞士名表,只是不再簇新,价值依然。赫本浑然天成的气质就像一团柔和明丽的光,可以照亮温暖每一个人,而且感染力生生不息。我们觉得她的美从未失去,反而更加光耀,是一种超越了肉体的动容,从她的骨子里迸发出来,从薄薄的肩臂中扩展开来,从每一条细小的皱纹中荡漾开来。

作为儿童基金会的形象大使,赫本不断地奔波于世界上最穷困,最贫瘠的地方。并且总是精神昂扬,笑容可掬,丝毫不露疲态。

赫本从不像一些女明星,端着架子扭捏作态,出份名义而起。片中的赫本,完全是自觉地作为一个称职的大使在尽力做着应做的工作,负着应负的责任。她经常摘下墨镜,露出只淡饰过的面容,一脸随和,与工作人员一起进出,毫不屈尊降贵,在镜头前悠然自得。

记不大清楚赫本考察过的地方了,但非洲中部最贫瘠落后的地区和中南亚的偏远山区是一定去过。赫本不怕吃苦,何时都挺着两个笔直的肩膀,在运送的大堆救援物资麻袋上跳上跳下,一脸调皮。

她也从没有对着邋遢肮脏的孩子们摆出沉重忧心的面孔,总是毫不迟疑的伸出双手,俯下身,孩子们抬起头,看见的是个平生见过的最亲切的笑脸,一把最温暖的火烛,一个最美丽的天使。

车队行驶在平川大漠和荒山峻岭间,旱季连天黄沙,雨季烂泥污树,片中没有记录途径的艰险,有的只是赫本在很少有外人到达的目的地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的温馨动人。她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交谈,在破烂的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大的心,告诉孩子们最基本也是最高尚的爱的含义,帮助小女孩扎起一个与自己一样的发髻,肯定并鼓励她们对美的追求。

赫本到哪里,就点燃哪里,照亮哪里。除了物资,还带去无法计数的温情与感动。很难想象她一个柔弱的女子如何散发出那么大的能量,仿佛一盏长明的灯,将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成千上万的心灵里去。

有一个片断,是赫本和考察团一起离开柬埔寨的一个小小的村落。在一条窄窄的山边小道上,全村的人们自发地为他们送行,排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大人们眼里含着泪水,孩子们脸上写满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不是假意猩猩的怜悯,不是廉价的同情,更不是戴着以人道主义的面具装腔作势。也许在他们看来,赫本就是一个真正的天使降临,赋予他们力量,赋予他们自信与顽强,赋予孩子们奋发与希望。也许即使很多年过去,他们也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的景象,会把那条路指给人看:看,那就是当年赫本离开的地方。

于是赫本更加的美丽。那种美丽不是一种单纯的美,无数明丽柔和的色彩纷至沓来,你动容其中,无法一一叙说。

作为**明星的时候,奥黛丽就完全脱离了美于肉体的束缚。53年曾有一本杂志报道过赫本的三围,却立即遭到影迷的指责与不屑。作为一个美丽心灵的载体,赫本的肉体不可能不美,但这种美超越了人们的感官,直接投射到了精神意识上。可以说,赫本从一开始就远远凌驾于众多搔首弄姿的魅惑侗体之上。

而作为形象大使,赫本更是超越了精神之美,而达到了灵魂之美。我们甘愿用最动人的歌声,最隽永的话语,最绚烂的图画,最唯美的诗篇去赞美它。歌颂它,感激它。

赫本在九十年代初患病的时候,仍然坚持出访,也依然精神昂然,不露疲态。她在美国电台作报告演讲,态度诚恳真挚,话语委婉铿锵,俨然一副战地前沿女战士的神情,面容果敢刚毅。

我不知道赫本去世时是怎样的场景。但可以肯定,悼念的人群肯定像海潮一样汹涌,而且是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遍布世界各地的人。他们哭泣,他们悲痛,因为他们知道,一个真正的天使已然离去。

至今,人们还看着赫本的经典影片,在那纯美无邪的笑容里描画记忆和憧憬。至今,奥黛丽的照片仍然挂在大街小巷,出现在广告牌和海报上,人们来去经过,总要会心一笑。

所以,当今天20世纪的美女桂冠戴在奥黛丽·赫本的头上时,我们只有叹服。也只有她,才能真正无愧于这一殊荣。

她是真正的天使,来人世间传播美,与爱。她飞过的时候,我们都仰首。听见她翅膀的拍响,扑拉扑拉,仿佛来自天堂的圣音。

伟大的女性,伟大的灵魂。

至此,怀念奥黛丽·赫本的N个理由......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妮克莱特-史瑞丹的详细资料谁有?

中国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水浒传 | 红楼梦

西游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西游记》英文版第一册的封面《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关于西游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

目录 [隐藏]

1 学界有关作者的争议

2 主要人物介绍

3 成书过程

4 意义与影响

5 版本情况

6 参考文献

7 参见

7.1 相关作品

7.2 其他作品

8 外部链接

[编辑]

学界有关作者的争议

现在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西游记》都署名吴承恩,但是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就一直对其作者存有争议。

明朝流传的《西游记》,各种版本都没有署名。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游证道书》中提出《西游记》为南宋时的邱处机所著。这一看法提出后,清朝的文人大多赞同。清朝末年纪昀等人开始怀疑此说,认为《西游记》中多处描写明朝的风土人情,而邱处机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游记》中多处使用江苏淮安方言,而邱处机一生在华北地区活动,并未在淮安居住过。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为《西游记》是道士炼丹之书。

民国期间,鲁迅、胡适等人根据明朝天启年间《淮安府志》上所载,又据前人所论,推定淮安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民国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80年以后,有关《西游记》作者的研究渐成热点。仍不断有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质疑。理由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友人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载吴承恩著《西游记》一事并未说明是演义、稗官,而通常情况下演义、稗官是不录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游记》是邱处机所著,或是其弟子、传人所著。

也有少数数学者立论:《西游记》是明朝的“青词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于论据稀少、牵强,绝大多数学者都不赞同此说。另外一方面,证明吴承恩就是《西游记》作者的论据似乎更多起来,而且更有说服力。主要有:一,吴承恩的个人情况与《西游记》创作者的特征完全吻合。二,对各种质疑给出了较为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三,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是关于《西游记》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几乎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相关的研究请参阅刘修业的著作及颜景常著《〈西游记〉诗歌韵类和作者问题》)

所以现在一般认为,明朝社会宗教盛行,有关唐朝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传记、传说及其它宗教传说、民间故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吴承恩是在这样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下,以上述的传记、传说、故事为素材,创作了现今我们看到的小说《西游记》。

经由吴承恩的重新构思、组织和编写,较之此前流传的传记、传说、故事、评话,小说《西游记》不仅内容大大丰富,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更加鲜活、丰满,想象更加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小说《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编辑]

主要人物介绍

颐和园长廊上的西游记师徒四人绘画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系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见风而成之石猴。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三五百载。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此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 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两次三番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

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生化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猪八戒,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在高老庄抢占民女,后被孙悟空降伏。修得正果的封号为净坛使者。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钯。猪八戒只会三十六种变化。

沙和尚,又名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后被唐僧师徒收服,负责挑担。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宝杖。书中又将沙和尚称为“沙僧”。

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难,与各路妖魔鬼怪进行搏斗,最后达到西天取回真经。其中最经典的故事有孙悟空大闹天宫、高老庄收八戒、流沙河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参果、盘丝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在与妖魔鬼怪进行斗争中刻画了师徒四人鲜明的个性.故事生动,几百年来老少皆宜。

[编辑]

成书过程

《西游记》插图公元629年,唐朝僧人玄奘违反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偷渡出关,只身赴印度学习佛教教义。经过16年,在4年回国,并向唐太宗写信汇报了情况。唐太宗下诏让他口述西行见闻,他的弟子辩机由此写出《大唐西域记》。在玄奘逝世后,他的另外两名弟子慧立、彦悰将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经历又编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弘扬师傅的业绩,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这被认为是《西游记》神话故事的开端。此后取经故事在社会流传,神异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在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期的许多记载中已经出现了西行取经的故事。现存敦煌石窟的玄奘取经壁画,大约作于西夏初年,已经出现持棒猴行者形象;南宋刊印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经有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和“深沙神”;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吴昌龄作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已经有师徒四众;元明之交时代的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的来历;明初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提到有《西游记平话》,其中概括复述“车迟国斗法”一段,和《西游记》第46回十分相似;明代《永乐大典》第13139卷有“梦斩泾河龙”,和《西游记》第10回基本相同。

[编辑]

意义与影响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家喻户晓。《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

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定为“四大奇书”。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西游记》的主旨是描写反映人的一生,人在年轻时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敢于蔑视任何权威,“粪土当年万户侯”;一旦碰了钉子,栽了一个大跟头后,就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克服艰难险阻和人生中的诱惑(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才会达成“正果”。

京剧中的孙悟空形象[编辑]

版本情况

中国现存的古本有:

金陵世德堂本:今存最早刻本,现存刻本其中第76—80回,91—100回残缺

西游真诠:清朝陈士斌点评

华阳洞天主人校本

西游证道书

新说西游记

西游原旨

通易西游正旨

《西游记》还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译名也有多种:《圣僧的天国之行》,《一个佛教徒的天国历程》,《猴》,《猴王》,《猴与猪神魔历险记》。在其他国家,最早关于唐僧取经故事是明代前期的朝鲜文译本,不过那是取经故事,与《西游记》不完全是一回事。《西游记》最早的正式译本是18世纪中叶的日文译本。

[编辑]

参考文献

〈《西游记》作者之谜〉,《社会科学报》,1996.12.12

刘怀玉,《吴承恩论稿》,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刘毓忱,《论《西游记》及其他》,百花文艺出版社,年

蔡铁鹰,《〈西游记〉成书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编辑]

参见

西游记人物列表

大唐西域记

[编辑]

相关作品

续西游记

西游补——明末董说著

后西游记

新西游记——陈景韩著

也是西游记

西游新记——童恩正著

东游新记

[编辑]

其他作品

**大闹天宫

**动画短片铁扇公主

京剧三打白骨精

电视剧西游记

**大话西游

连环画西游记

儿童故事猪八戒吃西瓜

连环画(漫画)七龙珠 大圣王

网络小说悟空传

日本动画最游记系列

网络游戏 mud西游记

网络游戏 梦幻西游

日剧西游记系列

[编辑]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西游记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西游记

西游记宫 - 中国江苏省淮安楚州西游记研究会网站

西游记人物介绍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妮可莱特·史瑞丹-基本信息

妮可莱特·史瑞丹

妮可莱特-史瑞丹(Nicollette Sheridan)出生在英国,在伦敦和洛杉矶长大。 因为出演《 疯狂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而迅速窜红。

生日:1963年11月21日( 1963年11月21号 ) ( 45岁)

沃辛 , 苏塞克斯 , 英国

配偶: 里汉姆林 ( 1991年- 1993年) (离婚)

花絮: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命名尼克瓦莱斯 。 (他的父亲是电视瓦莱斯 ) 。

妮可莱特·史瑞丹-早期的生活

谢尔丹出生科莱特谢尔丹在Rustington , 西萨塞克斯 , 英格兰 ,女儿的英国女演员萨莉谢尔丹( née亚当斯) 。 她是印度 旁遮普后裔通过她母亲一方。 相反的传言,谢里登是不相关的演员黛娜谢尔丹 。 谢里登的亲生父亲从来没有被确定,但谢里登说,她认为她的母亲已故的前男友,演员电视瓦莱斯 ,将她的父亲(而不是继父) 。谢尔丹的同母异父兄弟,尼克瓦莱斯,是他的儿子。 谢尔丹上过学在米尔菲尔德在盛捷及移民到美国在1973年。

妮可莱特·史瑞丹-职业生涯

妮可莱特·史瑞丹

谢尔丹使她首次在纸娃娃 ,但她的突破是在1986年,当她加入了演员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夜间肥皂结着陆为“佩奇臣” 。 她开始在一个经常性的作用,但被证明是非常受欢迎,她是一个经常在1988-89赛季。 她的业绩中的作用,她赢得了1990年肥皂剧文摘奖“杰出最佳女主角:黄金时间”和1991年肥皂剧文摘奖“杰出女主人公:黄金时间” 。 同年,她被任命为一个人物杂志的 “ 50位最有魅力人物” 。结束后的系列于1993年,她出现在几个作了电视**和**间谍硬盘和比佛利山忍者和面试的作用格雷斯阿德勒的威尔和格雷斯 (上,她将在晚些时候客户星级) 。 尽管她的精心培育的象征性形象,谢里丹只裸鼠现场做一个在她的职业生涯,在1999年的低预算**的痛处 ,相反马里奥范皮布尔斯 。

2004年,谢里丹扮演的角色的性感离婚妇女伊迪布里特阿在 ABC的主妇给她带来新的媒体的注意。 她被提名为2005年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并命名为48号的马克西姆 2006年名单。 减积极,她被任命为2004年的“最糟糕的打扮” 先生 Blackwell . 布莱克威尔 。布莱克威尔的引文可能导致色彩缤纷,大胆剪式长裙谢里登穿着作为主讲人在美国音乐奖于2004年11月14号,但他曾( 电视指南 , 1989年7月22日)称赞她的时尚感: “大胆...她的华丽,她把它关闭顺利。对于冒险家在我们所有的,她是一个看“ 。

在2004年11月15日, 谢里丹被认为由 FCC她在一个素描开幕当晚的周一晚足球转播。 在绝望的主妇启发素描,显示谢里登下降毛巾,以吸引注意的足球运动员欧文斯谁然后说: “啊,地狱” ,是被广泛谴责的性暗示。 美国广播公司被迫道歉播出,但对谢里登的引文是下降3月14日, 2005年。 2004年,11月22日, 世界摔跤 ( WWE )播出一个有争议的模仿显示WWE女神Trish Stratus的放弃她的毛巾,以吸引WWE巨星谢尔顿本杰明 ,但被发现在该法的公司的董事长, 卡特麦克马洪 。

托德Schnitt电台WFLZ调频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放在一个清晨打电话给谢里登11月18日, 2004年,她醒来,讨论周一晚足球争议(这已经到了被称为“ Towelgate ” ) 。2007年1月30日,催化裂化征收罚款$ 10000 ,因为该站违反规定在没有通知的采访谢尔丹正在播出。

对关闭的第四个赛季的绝望的主妇 ,矛盾的报告分发给有关谢里登的未来,她的作用。 虽然Hollywood.com报道今年4月, 7 月18日曾表示将离开谢尔丹在本赛季结束后,另一位消息人士指出,谢里登相信她要返回的一系列'第五个赛季。 在5月4日, 周刊报道,谢里丹可能会提出一些表现在即将到来的赛季,但不一定作为一个经常演员。

演员达纳德拉尼 ,谁发挥凯瑟琳梅菲尔证实,妮可谢里登将回到重复她的作用,第5季的绝望的主妇 , 和好莱坞记者报道妮可的性格可能是引诱另一个男友,发挥演员尼尔麦克多诺 。

当赛季五播出,丹确实重复她经常作用伊迪 ,作为妻子的性质所发挥的麦克唐纳,现在姓威廉姆斯。

妮可莱特·史瑞丹-个人生活

“疯狂主妇”妮可莱特-史瑞丹

与歌手男友迈克尔-波顿。

从1979年到1985年,当时的谢里登月偶像雷夫加勒特 。他们开始约会时,她仍然是约15和生活与他一起在他母亲的家,而仍然是一个未成年人(未成年人) 。 作为一个成人,谢里登参与未遂结束Garrett的药物滥用。

谢尔丹嫁给了演员哈利汉姆林从1991年9月7日至1993年。 因为婚姻持续到底两年(所需的时间为美国公民的配偶获得永久居留权) ,有人传言是“绿卡婚姻” 。 然而,这是不太可能的情况下作为瓦莱斯,她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和电视网络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可以赞助她没有任何必要的签证,她需要诉诸假结婚。

从1月至2005年10月,谢里丹参与的瑞典私人教练, 尼克拉斯S?derblom 。后破裂,谢里登返回前男友迈克尔波顿 ,他们她成为参与2006年3月。 谢尔丹据报道,怀他的孩子,但他们两人都否认了这些谣言。

2006年,妮可谢尔丹和迈克尔波顿演唱了歌曲名为第二圈的相册博尔顿振荡辛纳杜拉 。

在2008年3月提出的赤裸裸的妮可谢尔丹为伦敦雾慈善广告也精选妮可的未婚夫,迈克尔波顿。

在2008年3月25日妮可谢尔丹解决了诉讼前经理谁据称,他被解雇的女演员,以避免支付佣金。

据证实, 2008年8月26日,迈克尔和妮可打破他们的参与。

妮可莱特·史瑞丹-相关信息

最烂着装出炉

妮可莱特·史瑞丹

堪称艳俗天后

《靓太唔易做》的人气女配角妮可莱特·史瑞丹是名副其实的话题女王,她的衣着被专业人士批评为“不知品位为何物”,她炮制的“浴巾门”事件被视为去年美国电视界的一起严重丑闻,堪与珍妮·杰克逊的“露乳事件”媲美。不过,这些都无碍史瑞丹的走红,她饰演的放荡而不失率性的伊蒂赢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好感。

今年42岁的英国籍女星妮可莱特·史瑞丹出生于演艺世家,她的母亲以及同母异父的哥哥都是演员。人们往往以为她是著名英国演员黛娜·史瑞丹的孙女,其实两人没有任何关系。在伦敦度过童年后,史瑞丹就像她的大部分亲戚一样,前往洛衫矶发展演艺事业。1978年,芳龄15岁的史瑞丹遇到了生命里的第一个男人——比她年长2岁、童星出身的音乐人LeifGarrett。尽管两人都没有成年,史瑞丹和Garrett仍然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同居生活——就在史瑞丹母亲的家里。6年后,就在史瑞丹的演艺事业开始走上正轨的时候,这段“豆芽恋”无疾而终。

第一次走红

扮演诡计多端的金发美女

年,史瑞丹先是在电视上崭露头角,不过都是出演一些小角色。1年后,她与当时尚未成名的蒂姆·罗宾斯和约翰·丘萨克合作了颇受好评的青春片《校门外》。不知不觉中,好莱坞的大门渐渐向史瑞丹敞开。1986年,史瑞丹幸运地获得了当红肥皂剧《KnotsLanding》剧组的垂青,在其中扮演诡计多端的金发美女PaigeMatheson,而且一演就是7年。在她走红的那段时间里,史瑞丹没少制造新闻,她与当时的多位巨星都传过绯闻,包括情歌大师迈克尔·波顿和演员斯克特·拜奥。1990年,史瑞丹入选《人物》杂志年度“最美50人”名单。但花无百日红,在经历了《KnotsLanding》的辉煌之后,史瑞丹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她在上世纪90年代接连拍了数部现在已无人记得的烂片,而她在同一时期主演的电视剧,收视率更是一部比一部低。

咸鱼翻生

新一季的人气剧《绝望主妇》中,

饰演Edie的妮可莱特-史瑞丹将会在结局离开,

监制Marc Cherry已证实:“这次她离开,

未来几年都不会回来!”难怪她被传在下季、

甚至未来3季都没得留下,而大结局将于

2008年5月18日在美国播出。

没《靓》剧可能结束表演生涯

然而,比起那些转瞬即逝的星光,史瑞丹还是相当走运的。在经过几年的沉寂之后,幸运女神再一次眷顾她,当年《KnotsLanding》的风光得以在2004年ABC热门剧集《靓太唔易做》中重现。史瑞丹在《靓》剧中扮演伊蒂·布利特——一个性感的离异单身女人,正经职业是房地产经纪人,副业则是与社区里的男士调情。伊蒂·布利特毫无掩饰对自身魅力的超强自信以及对男色的强烈喜好,因而被视作“紫藤里”的不安定因素之一,永远没有女性朋友。

史瑞丹深深地意识到《靓》剧对自己的重要性,她曾经表示,如果没有伊蒂·布利特,她现在很可能已经结束表演生涯了。她说:“也许是巧合吧,我之前在很多部电视、**里都演中风病人或癫狂症患者,要么演这两种,要么演某人的母亲。在接拍《靓》剧前不久,我其实已经决定自己给自己写一部电视剧,创造一个我真正想演的角色——一个强有力的、性感的、自信的、有趣的角色。”

很明显,伊蒂·布利特正是史瑞丹所期盼的。不过,史瑞丹赶往剧组试镜的时候,原本并不是冲着伊蒂·布利特去的,她一开始打算争取的是超完美娇妻“碧儿”的角色,不过她没看几页剧本,就发现自己不适合演碧儿。她说:“碧儿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格分裂的人,但我有点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想演这个随时会爆发的女人。”当史瑞丹带着这种有所保留的态度试念碧儿的台词时,导演从她身上看到了伊蒂·布利特的影子,并让她试念伊蒂·布利特那部分台词。史瑞丹回忆说:“我深吸一口气,脱掉夹克,露出那条Chloe的低腰裙。我当时想:‘太好了,我为争取演贤妻而来,却带着角色回去’。”

事实证明,伊蒂完全符合观众对史瑞丹的期待——金发索女。史瑞丹磕磕碰碰几年,终于再次找对了门,重新跃回顶峰,谁说被定型就是一件坏事呢?讽刺的是,史瑞丹对“索女“的封号颇不以为然。她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我小时候觉得自己是个丑丫头,现在也没改变多少。基于某种原因,好莱坞很多时候将我描绘成貌美如花、心如蛇蝎的刁妇,又或者是甜美的女孩子,我搞不懂这是为什么。”

“浴巾门”丑闻

60届艾美奖女星争艳红毯

令人气和收视率一起飙升

不知道原因没关系,重要的是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这一点,史瑞丹明白,她背后的ABC电视台也明白。随着《靓》剧收视率的攀升,ABC胆子也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ABC不惜铤而走险,让史瑞丹上《橄榄球周一之夜》作嘉宾,作为该节目的传统,史瑞丹将与另一位嘉宾、老鹰队的防守明星特雷尔·欧文,在比赛直播开始前演一段“小品”以调剂气氛。节目开始了,在空荡荡的球员更衣室里,仅裹着一条雪白浴巾的史瑞丹向高大强壮的欧文大施媚术,场面极其香艳。就在这时,史瑞丹身上的浴巾出其不意地脱落,背对镜头的史瑞丹全身赤裸,“慌忙”跳入欧文宽阔的怀里……

由于当时是直播,后果可想而知。人们将之称为“浴巾门”事件,并认为这是继9个月前珍妮·杰克逊的“露乳”之后,美国电视界的又一次丑闻。ABC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向观众道歉,并多次强调“浴巾门”事件是意外,但人们仍不依不饶,咬定史瑞丹是事先得到电视台授意才那样干的。尽管“浴巾门”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结果却皆大欢喜:史瑞丹的人气和《靓》剧的收视率一起飙升,作为配角的史瑞丹风头丝毫不输四位“靓太”主角。

有得必有失,史瑞丹这意外一脱,在赢得眼球的同时,也没少给自己抹黑。2005年初,美国“毒舌派”时尚评论家布莱克威尔的2004年“年度十大最差服装排行榜”出炉,史瑞丹不幸“毒”占鳌头,布莱克威尔称她“不知品位为何物,堪称‘艳俗天后’”。的确,史瑞丹在很多场合的着装都不算成功,有一次,她出席一个活动时穿的一条模仿美人鱼的银色长裙,被人嘲笑“应该赶紧回到水里”,她那天的留影也成为学习穿衣的流行反面教材。

史瑞丹虽然作风豪放,但婚史却比较简单。她曾在1991年嫁给了电视剧《洛城法网》的男星哈瑞·汉林,两人在1993年离婚。今年初,史瑞丹与瑞典演员NiklasSoderblom订婚。

妮可莱特·史瑞丹-婚事告吹

妮可莱特·史瑞丹

人生如戏,主妇伊迪的扮演者妮可莱特·史瑞丹在现实生活中的感情之路同样一波三折。2008年8月,史瑞丹的发言人宣布,史瑞丹已和格莱美获奖歌手迈克尔·波顿解除了婚约。

44岁的史瑞丹和55岁的波顿几经分合。两人于1992年开始约会,但在1997年首度分手。2005年,他们重燃旧情,并于2006年宣布订婚。当时,波顿曾公开表示:“妮可莱特和我都很在乎对方。”

然而,两人最终还是未能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史瑞丹的发言人在声明中提到:“他们友好地解除了婚约,并希望外界能尊重他们的私人问题。”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NBA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转自智库百科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目录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内容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观点

4?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

5?对需求层次理论的评价

6?需要层次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7?需求层次论的争议

8?相关条目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 ( Abraham Harold Maslow ,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 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 心理学 第三势力的***。

1926年入 康乃尔大学 ,三年后转至 威斯康辛大学 攻读 心理学 ,在著名心理学家 哈洛 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 哥伦比亚大学 任 桑代克 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 布兰戴斯大学 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 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 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 自我实现 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 美国心理学会 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 生理需要 。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 潜能 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 激励 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低层次的需要 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 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 高峰体验 。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 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 动机 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 还认为:在人 自我实现 的 创造性 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 高峰体验 ”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 高峰体验 。

马斯洛 在1943年发表的《 人类动机的理论 》(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 需要层次论 。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

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理论 把需求分成 生理 需求、 安全 需求、 社会 需求、 尊重 需求和 自我实现 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如图所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内容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行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 激励因素 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 职业病 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 人生观 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 个人理想 、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观点

 (1) 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 激励力量 。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科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 发展水平 、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而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层次会随着生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戴维斯(K.Davis)曾就美国的情况做过估计,如下表:

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

 关于马斯洛理论的价值,目前国内外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我们认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都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个理论既有其积极因素,也有其消极因素。

1.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

 第一,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当然,关于自我实现是否能作为每个人的最高需要,目前尚有争议。但他提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无可置疑的。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第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 内在价值 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2.马斯洛理论的消极因素

 第一,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制约作用。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趋势。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

对需求层次理论的评价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 企业管理者 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但是,马斯洛是离开社会条件、离开人的历史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人的需要及其结构的。其理论基础是 存在主义 的人本主义学说,即人的本质是超越社会历史的,抽象的“自然人”,由此得出的一些观点就难以适合其他国家的情况。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的需求满足是阶梯式的,是一个需要满足后再追求下一个需要。只是我并不觉得人的需求有着如此强烈的界限划分。难道除了追求基本需求之外人就不能逾越需求的界限去渴望新的超越吗?或者说,平凡的人除了对生活中简单层次需求的追求之外就丧失了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吗?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理想和追求,也会因之产生超越基本需求的动力。

 个人需求的层次内容是由个人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决定的。平凡的人同样具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里自我实现需求的内容不是以社会普遍价值观为标准的,例如: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而是来自于个体自身的价值观。比如:“老大的幸福”。所以,平凡人的自我实现是根据其自身的价值观定义的。而遵从世俗价值观的人却没有办法用这种价值标准衡量出来平凡人的自我实现。所以,这恰恰证明了自我实现是一个更高层级的需求,只有通过其个体的内在行为来满足而非外在的条件。

需要层次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上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了解员工的需要是应用需要层次论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不同组织中、不同时期的员工以及组织中不同的员工的需要充满差异性,而且经常变化。因此,管理者应该经常性地用各种方式进行调研,弄清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需求层次论的争议

 Douglas T Hall和Khalil Nougaim曾做过5年的相关研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需求是有层次的。

 而证据显示,随着主管人员的升迁,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重要程度上有逐渐减少的倾向,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有增强倾向。

 需求层次的提高,是职位上升的结果,而不是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换句话说,需求没什么层次之分。

例如:这种低级趣味的生理需求,在总统, CEO , 世界银行 行长等高级人物身上,也不乏实证。

 需求的层次理论,不过是为基于需求的经济理论披上“理性”的外衣而已。

试做以下量化分析:

设“欲望”权重为:获得(1-0)=1、维持(1-0.5)=0.5、扩张(2-1)=1,设-5(绝对不会做)>…>0(犹豫中)>…>5(绝对会做),绝对>肯定>应该>也许>几乎>犹豫中

求:总统是否会进行?

解:1,前提:假如他认为有可能会对他的未来造成影响

生理需求=+1(扩张,再一次播种的机会),

安全需求=+0.5(维持,至少不会枪毙),

社会需求=-1(负扩张,虽然不会改变关系,但是信任感变差),

尊重需求=-1(负获得,被认为是轻佻、不严肃、控制力不足的,屡遭调侃),

自我实现=-1(负扩张,失去做总统的资格,不过还能做议员吧,大概),

+1+0.5-1-1-1=-1.5(也许不会做)

答:他大概还很理智的,也许不会做。

解:2,前提:假如他认为根本不会对他的未来造成影响,

生理需求=+1(扩张,再一次播种的机会),

安全需求=+0.5(维持,至少不会枪毙),

社会需求=+0.5(维持,又多了个情人而已),

尊重需求=+0.5(维持,她不敢说,谁都不会知道),

自我实现=+0.5(维持,我还是我,一个伟光正的总统阁下),

+1+0.5+0.5+0.5+0.5=3(应该会做)

答:妹子太性感,他把持不住,应该会做。

仅供参考,各位请斧正补完。

另外,关于“超越型自我实现”和“健康型自我实现”的区别。

马斯洛对“超越者”的描述有教化、美化的嫌疑,这大概与他接触到的“内部参阅”有关,而他居然把这些写进科学分析理论中,可见老人家良苦用心,按照他的理论,马斯洛本人就是“超越型自我实现”的典型案例。

在具体研究中,五层需求时常同时出现,而个体做出判断时会综合考量,依其价值观刷好权重后择优选择,一些学问家以此做出“略带阶级属性”的反驳是否妥当呢?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设立“太监”一职?

浅析美国篮球文化与它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当今世界,篮球已经成为了一项在全世界仅次于足球的全民性的普及型球类运动。在各个国家,无论男女老少,皆有许多爱好篮球者,并有不少将此项运动作为职业追求的人。在全世界众多国家中,美国的篮球业可谓是最为繁盛的,并且美国的篮球职业化进程也在世界排名前列,美国篮球职业联赛(以下简称为NBA)受到全世界的瞩目,美国篮球文化对世界篮球进程,与篮球的全球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篮球;NBA;篮球文化;影响

一,篮球的由来及发展

一篮球的由来

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当时,由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缺乏室内进行体育活动的球类竞赛项目,奈史密斯便从工人和儿童用球向“桃子筐”投准的游戏中得到启发,设计将两只桃篮分别钉在健身房内两端看台的栏杆上,桃篮口水平向上,距地面10英尺,以足球为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掷,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因为这项游戏最初使用的是桃篮和球,遂取名为篮球。

二篮球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整个世界的时局稳定,以及各个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精神生活的需求日渐,并且呈现需求急速增加的现象。这就给篮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并且篮球的竞争性,冲突性与运动精神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给篮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与受众群体。这样,篮球运动就在全球大力发展。

到现在,篮球比赛有了严密的组织,不论在国家范围内,还是在世界范围,都有赛事的组织。并且成为了奥运会的项目,这更让篮球的发展步伐大大加快。中国有CBA,美国有NBA,欧洲有欧洲篮球联赛等等,还有世锦赛等国际大赛。其中,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即NBA,在世界范围内有极大影响。

二,美国篮球文化

篮球文化,顾名思义,是由篮球这项运动衍生的一种文化。其完整释义为,所谓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人化”和“化人”。其内涵和外延有很大的广度,广义的说:凡是与篮球有关的人、事、信息都属于篮球文化。①

而作为美国篮球文化最重要的一环,NBA有着其他事物无可比拟重要性。NBA(全称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即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简称“美职篮”。美国第一大职业篮球联赛,也是公认的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篮球赛事,转播信号覆盖全球。其中诞生了威尔特·张伯伦、比尔·拉塞尔、埃尔文·约翰逊、拉里·伯德、迈克尔·乔丹、奥尼尔、阿伦·艾弗森科比·布莱恩特,勒布朗·詹姆斯等篮球巨星。该协会一共拥有30支球队,分属两个联盟:东部联盟和西部联盟;而每个联盟各由三个赛区组成,每个赛区有五支球队。30支球队当中有29支位于美国本土,另外一支来自加拿大的多伦多。

作为篮球文化发展的摇篮,美国不仅是篮球文化的发源地,NBA文化在与其他国家篮球文化的比较上更具有其独特的特征。首先,美国是众多移民国家的目的国,美国拥有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移民数量,各种不同文化,习俗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独特的美国文化。因此美国的篮球文化具有其民族性。美国篮球文化的民族性不仅指其众多不同民族的特性,也表现了美国国民中以崇尚自由为主的价值观念。篮球文化讲究团队配合协作,而NBA文化却能将其崇尚自由的意识与团队意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球场上,每位球员的配合和默契,为球队的整体表现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球员不仅可以在比赛中凸显自己的个性和球技,更可以依靠整个团队的协作取得骄人成绩。美国的篮球文化,在民族性上,也体现为尊重人格,尊重个性的特征。

美国领土辽阔,而NBA30支球队除猛龙队在加拿大以外,其余29支球队均分布于美国国内。美国的篮球文化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即美国文化拥有区域性。每一赛季NBA的各个球队同场竞技,争夺冠军奖杯。在美国的篮球文化中,这种竞争性是通过不同球队,不同观众,不同表演者一起不同的主场环境表现出来的。特别一提的是,NBA的比赛场地通常设置在人口稠密,地域辽阔的大中城市或者卫星城,这增加了观众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多样性,各种不同文化总能在比赛中显现出来,东西部的不同风俗,球员不同习惯和风格,也可以在比赛中一览无余。这种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融合,也作为NBA文化的特征表现出来。

NBA文化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其民族性和地域性上,还表现在其时代性上。NBA文化产生于十九世纪,正是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NBA文化也和时代发展紧密相连。随着地球各个国家联系的不断加深,NBA文化不断的走向世界,变成了如今最受欢迎的球类运动之一。几乎无人不知美国的NBA,一到赛季,电视机前就坐满了等待比赛的热心观众和球迷。NBA在世界范围的快速传播,和美国文化自身的强大离不开关系。美国在极力推行其文化信仰的同时,把篮球文化,作为一种传播的工具,在源源不断的像世界上别的国家输出其篮球文化的价值观念。这种情况不仅在从前绝无仅有,在现代别的国家的文化输出上,也是独占鳌头的。

三,美国篮球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篮球文化现在以各种姿态强势进入中国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对篮球的促进及发展上有巨大的作用。对中国篮球,特别是青少年篮球的发展尤其起着巨大的作用。由NBA产生的各种效应,对青少年的影响很深,也影响了他们对篮球的看法及自身在篮球方面的各种优劣,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随着美国篮球文化热潮的不断席卷,对中国国内经济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NBA的影响力的不断增加,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体育品牌。观众对某些球队的支持倾向正逐渐向主场观众靠拢,人们的欣赏观念正从对篮球球技、比赛战术的观赏转变为对某些球队的支持。NBA正适时将一些主场比赛安排在美国以外的国家进行,可见由NBA形成的品牌效应正不断加强,美国的篮球文化也不断向世界推进。②篮球作为一种运动,不仅因为其具有广大的普及面,也因为它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基础。在NBA如此广为人知的时代,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自然也吸引了众多投资商的眼光。

由NBA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数不胜数。天价的广告代言费也让这些NBA球星赚个满怀。随着NBA收视率的不断攀升,不仅有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表现出对其的喜爱,有些人还因此爱上了体育运动,他们不仅观看NBA的比赛,更是为自己的体育锻炼攒下行头。NBA的品牌效应,不仅为中国体育市场带来一片繁荣,也繁荣了周边的市场。各种体育装备、与NBA有关的产品销售告罄,让专营体育的商家们获利颇丰。

二对中国篮球事业的影响

(1)NBA进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得篮球运动的普及,能够进一步扩大中国篮球运动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基础,促进中国篮球运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NBA凭借先进的训练理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有助于迅速提高中国篮球的训练水平,促进CUBA和各俱乐部梯队优秀运动员人才的加速涌现;同时NBA国际领先的赛事管理和运营手段和方法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③

三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NBA的登陆,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颇深,这一代人是在NBA的强盛时期看着NBA的比赛长大的,对其有一种莫名的崇拜心理,这是无可厚非的。从乔丹开始,科比,奥尼尔,詹姆斯,保罗等等,一个个巨星的诞生,是由这一代人见证的。在他们心目中,这些人是英雄,所以就应验产生了所谓的“英雄情结”,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些人被当成偶像追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无数人的行为。并且,这是有好处的,学习他们在篮球场上的拼搏精神与进去精神,对篮球的兴趣日益加胜,这有利于我国的篮球事业在青少年中的蓬勃发展,对中国篮球事业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好处,为我国篮球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四,结论

美国篮球文化是具有其独特性的,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它是可以借鉴的,在它深入发展,强势进入中国的今天,我们应理想对待美国篮球文化,不应排斥也不能一味学习,应在借鉴中改变,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吸取好的部分,排除不适宜我们社会情况的一部分,这样,我国的篮球事业才会越来越繁盛。

参考文献;

①柴建设,吴黎,张朋刚. 美国篮球文化阐释.

②李治. 浅析美国篮球的成功因素及对中国的影响

③柳波.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与中国篮球发展分析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设立“太监”一职?

太监,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名称很多,诸如中宦、宦官、宦者、内侍、内宦、阉人、中涓、内竖、中贵人等。

在中国历史上,在封建社会消亡之前,没有宦官的时代不多。太监,作为帝王与后妃的奴仆,支撑着皇家宫殿那广厦高台的金碧辉煌,成就了皇宫内统治者舒适优裕的生活条件。

常人想成为太监必先去势,即割掉。这称为“净身”,使他们成为“六根不全”的人。

太监面不生明须,喉头无突,声变变细,说话女声女气,举止动作似女非男,成了“中性”人。

其实,太监并不是中国的特产。在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朝鲜,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太监。只是,中国的太监制度是最根深蒂固的。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太监不仅涉足王公贵族、高官显爵的生活中,而且还涉足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历朝的衰亡大都与太监作乱有关,汉、唐、明三朝的覆灭与太监的专横暴虐有直接关系。

太监,这个专制制度下的牺牲者,或沉于地狱,或平步青云,在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堑幕罹纭?

紫禁城。游人如织,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一张张天真的容颜,一声声惊异的叹息。中外游客争睹琼楼玉宇、雕栏玉砌。呼风唤雨的几条巨龙似乎要从九龙壁上飞下来,现代叶公们不停地拍照。

这是一个晴朗的夏日,北中国惯有的灿烂的阳光,熙熙攘攘中,我却一口口地倒吸凉气,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冷――无论在巍峨雄伟的三大殿外,还是在曲径通幽的御花园里,我不停地打着寒战。

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房间,没有一间亮丽堂皇,光线被冷漠地隔在房间外,只有残余的几束从小小的雕花的窗眼偷渡进去。在这几束光中,有无数的灰尘在飞舞,如昔日的霓裳舞曲。

没有参观者会注意这个小小的、破落的房间。我却注意到了。它位于西华门附近,官方的名字叫“净身房”,民间的名字叫“场子”。

谁也不知道,皇朝文明的“精髓”就藏在这间房子里。

关于太监的起源,中国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据专家考证,甲骨文中已有相关的记载,历史自然比西方要悠久。

唐甄在《潜书》中这样描绘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唐甄解释道:他们长得臃肿,弯曲,好似长了瘿结,鼻子里呼呼作响,如同牛和猪一样,因此不像人的身体;他们长着男人的颊骨却不是男人,没有胡须却不是女人,虽然面如美玉却没有一点生气,因此不像人的面容;他们的声音好像儿童一样稚细却不清脆,好像女人一样尖细却不柔媚,你说它嘶哑但又能成声,你说它如猩叫但又能成人语,因此不像人的声音;他们可以很爱人,也能下毒手害人,当他们怜悯你时流涕而语,而当他们憎恶你时,则斩杀如草,因此不像人的感情。

生理的变态必然导致心理的变态,鲁迅在《坟?寡妇主义》中说:“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在那被贾元春称为“见不得天日”的地方,太监们肆意发泄着他们变态的、权力欲、贪欲。仅以贪污而论,据明人赵士锦在《甲申记事》中载,明末李自成进京前,偌大一个明帝国的国库存银竟不到四千两!而魏忠贤被抄时,居然抄出白银千万两,珍宝无算,以致崇祯多次痛心疾首地怒斥太监们:“将我祖宗积蓄贮库传国异宝金银等,明比盗窃一空。”

崇祯的“痛心疾首”既让人同情,又不让人同情。让人同情,是因为他贵为天子,却拿太监没办法;不让人同情,是因为他自己就是太监头子,他是棵大树,太监是在树上筑巢的鸟,倘若同情皇帝,谁来同情太监呢?

然而,君主们依然坚持太监制。既然自诩为“天子”,就得龟缩在宫廷里,跟一般百姓保持距离――让百姓知道皇上也是吃喝拉撒睡的凡人,那还了得!迷宫一样的宫廷内便需要“绝对安全”的奴仆,怕戴绿帽子的皇帝便与不能人事的太监“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共同成为庞大的帝国大厦中的两块最重要的基石。

在有的皇帝那里,太监理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公元十世纪,正逢五代十国乱哄哄,南方有一个小朝廷史称南汉。那是唐末封州刺史刘岩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建都广州,称兴王府。他有一套神奇的治国理论,认为一般人都有妻儿老小,既有妻儿老小,便有私心,便不能无私奉献自己于皇上,而太监“无鸟一身轻”,故只有太监最无私,没有后顾之忧,必死命效力。传位到他的孙子南汉王刘伥,更下了一纸文件,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进士还是状元出身,一律要阉割,达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化境之态,方能当官。刘氏父子的思维方式与船山先生截然相反,于是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的太监王朝产生了。王船山反复渲染太监的可怜可悲,这却是他的书生之见。羡慕太监的人比羡慕他这位大学问家的多着呢。

然而,太监得势的时代,民间往往相应掀起“自宫潮”,许多小康之家的儿子也忍痛自宫,以图仕进,这确实是一条终南捷径:读书须受十年寒窗苦,自宫却是一时痛终身富贵。据《?山堂别集?中官考十》记载:“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一个小村子,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童男自宫。整个国家呢?天启三年,征募宦官缺额3000人,结果应征者多达2万人。政府竟想不到会有如此多人,一时无措,不得不增加1500人,剩下的人,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即使如此,收容所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许多人不得不沦为乞丐和偷盗者。下有自宫之风,上有体制的膨胀,有明一朝,太监机构的编制不断扩大,太监们组成了“大朝廷中的小朝廷”。

人们赞美太和殿的精美绝伦,其实,太和殿与净身房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一座纸扎的房子而已。在皇城中,净身房的地位远远比太和殿重要。对于万历这样的皇帝来说,在位数十年,在太和殿举行的朝会不过数次而已,有没有太和殿并不重要,没有净身房就了不得了――皇帝没有太监的服侍,就连一天的吃喝拉撒睡都没办法维持。所以,净身房才是紫禁城的精髓所在。紫禁城是建立在净身房之上的,正如帝王制是建立在太监制基础上的。

阉割是一种古典之极。公元前一百多年的司马迁只不过帮李陵说了几句话,就被皇帝将卵蛋刨了去了,英明神武的“皇上”的价值观可能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所估计的相同。狄德罗在评价法国波旁王朝时说:“在宫廷,‘狂欢的工具’从来与政治媲美。”那么犯了政治错误的司马迁一生岂非只好以失去“狂欢的工具”,悲苦耻辱而告终?不然,他完成了《史记》。

中国不愧为文明古国,汉朝人将处宫刑的地方称为“蚕室。”一个诗意十足的名字,一个丑陋的蚕变作美丽的蝴蝶的地方。阉割是文化的死敌,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阉割侵蚀着文化、吞咽着文化、改造着文化,当阉割内化为文化的本质的时候,文化便消除了被阉割的焦虑,而在特别的快感之中陶醉。正如黄永玉先生所说:“一部文化史几乎就是无数身体的局部或全部被刨去的行为史,是由阉割与被阉割两种不同性质的快感写成的。”

从被阉到自宫只有一步之遥,从身体的残疾到心灵的残疾也只有一步之遥。当“去势”成为奴隶们的义务时,那么口口声声说“连受之于父母的毛发也不应该损伤”的圣人们只好装作没看见。装在瓶子里的太监们的“命根子”是保证皇帝的妻妾们的贞操的“证件”;而大大小小的圣人们对“命根子”的沉默,则是保证皇帝们的权力畅通无阻的“证件”。

太监的数量,最鼎盛时期也不过10万,在天朝大国只算沧海一粟。然而,太监的灵魂却像乌云一样笼罩在天朝大国的每一寸土地上。帝国需要充当“守护床铺的人”的太监,更需要一大批守护一整套纲常理论的太监。前者是显现的太监,后者是隐形的太监,亦即“知识太监”。如果说“刀子匠”们的阉割手术只能一个个地做,那么“知识太监”们则能按自己的模式批量生产成千上万的太监。那些状元们,学士们,道士们,和尚们,都是清一色的“知识太监”。

“太监化”是中国的知识者最大的特点。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确实是力量,知识如枪炮,关键枪炮口对准谁。中国温文尔雅的士人们枪炮口对准他们脚下如汪洋的人群。用文化为帝制大厦添砖加瓦,这神圣的工作他们干得津津有味。多劳者必多得,他们获得了如桃花般灿烂的封诰,例如张居正为“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谥文史,赠上柱国”,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知识太监”建构了东方专制主义大厦的牢固根基。高蹈如李白,却汲汲于功业,自以为“我辈岂是蓬蒿人”,在玄宗眼里,他却是个连高力士也比不上的玩物。学术大师王国维,当过几天“南书房行走”,便被帝王师的身份压死在昆明湖底。当不当太监,与道德的优劣、人格的高低无关,一种体制的向心力、一种文化的惯性、并不是哪一个人所能抗拒的。艾森斯塔德在《知识分子――开创性、改革性及其冲击》中指出:“中国知识分子缺乏自己的组织,因而他们的组织架构几乎等同国家官僚体系。在行政上,愈是接近权力核心,则用以反抗皇帝的自主的权力基础与资源就愈少。当教育愈趋专精时,教育的具体活动往往是朝政治――行政制度设计而行。”看来,从教育到行政的设置不过是“净身房”的延伸、变形与扩大。孜孜不倦地注释古书、考证典故,研究音韵、填写骈文,这一切不过是被阉割了的“知识太监”们的拙劣的行为。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发财;做不了官便隐逸,隐逸是为了成名――无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士人都以现存体制为价值参照系,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反体制”的力量。

“知识太监”所创造的知识便只能是“太监知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无不是围绕皇权作向心运动,仅仅是有的轨道离中心近、有的略远些罢了,没有质的区别。无论学术内容怎么变,士人的终极理想仍未超越升官发财、为帝王师的模式。“史”的目的是“资治”,“文”的目的是“助兴”,两千年的人文传统是畸形的、单一的、片面的。所谓学富五车、德行高尚者,“礼乐兵农不务,即当世之刑名钱谷,亦懵然惘识,而搦管呻吟,自矜有学”。这种毫无用处的“学”,不是“太监知识”又是什么?

许多人都读过《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一个个被阉割的读书人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不知是哀其不争好,还是怜其不幸好。龚自珍在《乙丙之际著议第五》中愤怒地谴责统治者对士人的无形杀戮:“戮之非刀、非锯、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声音笑貌亦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那时整个中国,就是一个病梅馆,就是一个畸人馆。

然而,龚自珍深味了外在暴力的阉割的可怕,而忽视了更为可怕的内在化的自我阉割。无数读书人羡慕的状元郎,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呢?我在《状元图考》中看到明朝状元丁士美所撰的谢恩表。由华美的文辞可想见其才情,由古雅的典故可想见其渊博。而当时的皇帝是谁呢?是以荒*昏庸著称的明世宗,即嘉靖帝。状元郎却不管三七二十一,马屁拍得震天响,简直就像一只哈巴狗向它主人撒娇。如果说阉割是太监入官的通行证,那么阉割精神则是士人入仕的通行证。《明史》中记载,丁士美为廪生时,年龄尚小。依据当时规定,凡为廪生者,官府皆每月供给廪米六斗。一些年龄较大的廪生欺丁年少,把他的廪米全部分掉。他依然和颜悦色,没有一丝不乐意。《明史》据此称赞丁士美为人“缜密端重,以道义自持”。我弄不清楚他持的是什么样的“道义”――一个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权利的人,必不会保护他人的权利;一个以忍辱来获取令名的人,必不知人格尊严的可贵;一个对黑暗安之若素甚至与之共谋的人,必不会期望光明的到来。

“太监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太监人格”是没有感召力的。当“太监知识”被顶礼膜拜,“太监人格”内化为民族集体无意识时,就更可怕了――穿皮袍的人、穿丝绸的人、穿麻布的人以及没有东西可以穿的人,他们的生存状态千差万别,却有一点是相同的:全是半人半鬼、半阴半阳、半截子在地上半截子已经入土的太监。自我阉割与被阉割是一枚金币的两面,中国人只有这两种选择之一,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文豪大师。

没有纯粹的知识,便没有纯粹的知识者的人格。中国哲学玄之又玄,归结到一点都是自阉与之术而已,无论是读《老子》还是《论语》,都让我觉得阴风惨惨、透体生凉。

记得父亲讲过一个小故事,文革开始的时候,父亲还是一名大学生。午膳时,十几个同学围着一张大桌子进餐。值日生端来一盘白菜汤,同学们都注意到汤里例外地漂着一片肥猪肉。尽管人人都直咽唾沫,但在瓢汤的当儿,大家都格外小心,提防着不要瓢上那片肉。一个同学一不留神,把猪肉片盛到自己的碗里了。就在他把肉片倒进碗里的一刹那,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他两眼瞪着那块小肉片,脸色顿时苍白无人色。当天下午,团支部书记找他谈话,他痛心疾首地检讨了自己贪吃猪肉的资产阶级思想。这个同学本来是班上的积极分子,党组织发展的对象,因为错瓢了一片肉,往后每次积极分子的活动都没了他的份。他自己则沉溺于贪吃猪肉的深刻内疚中,郁郁寡欢,一蹶不振,性情大变。一个一片猪可以改变一个人性格的环境,是过分控制的环境,按照弗洛姆在《当代人的困境》中的说法,这样的环境“削弱臣服者的独立性、人格的完整性,批判性的思想和创造生产性。这并不是说它不会供给人们种种与刺激,而是以限制人格发展的那些与刺激为限,它尽量少提供有助于人格发展的东西”。文革中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疯狂的虐待行为?根本原因在于,精神的极度贫乏产生致命的无能感,而无能感却是虐待狂症发生的一个主要来源。丧失了的太监便发展其攻击性的,而丧失了精神愉悦的大众往往把恐怖的惩罚作为快乐。

整个民族的内倾性、自虐性的病态人格,主体性与独立精神的空缺,与千百年来以性压抑为根基的伦理机制紧紧相连。杰出的生理学家赖希认为,性压抑产生僵化的性格,导致病态的荣誉、义务和自制的观念,磨灭了人因经济压迫而产生的造反欲望。赖希研究的对象是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但他的理论同样适应于东方专制主义。就整个人类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机械发展过程,机械的生活观已经一代接一代地在人的生物系统中越来越根深蒂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的职能实际上已按一种机械的方式改变。人在扼杀自己的生殖职能的过程中已在血浆上僵化了。”赖希的观点可以用一句粗俗的话来概括:就是自由的源泉,这一真理,中国的皇帝们再昏庸也明白,再不懂得治国也会抓住这一法宝。最后,层层积淀下来的中国文化便成为了一种强大的障碍,即“个人和社会中的自然的、有生命的力量的自发作用的障碍”。人人都太监化之后,也就没有人觉察到障碍的存融端。

※太监的起源※

太监也称宦官,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先秦时期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国宦官嫪毐受太后宠幸,权势显赫,封为长信侯。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宦官由少府管辖。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间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势力。元帝以后,宦官势力复萌。东汉时,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其时,外戚势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牵制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团专政局面。

唐宋时期 唐代,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掌管宫内的簿册、门卫、病丧、仓库供应等事项。各局长官称令或丞。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太宗死后,制度渐弛。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兵的兵权。军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因军政大权被宦官集团把持,不仅文武百官出于其下,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在宪宗到昭宗期间登基的9个皇帝中有7个是由宦官所拥立,两个被他们所杀。宦官专政成为中、晚唐社会的一大痼疾。宋代也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现象不如外戚专权严重。

明清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此外,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鉴于明朝宦官为害之烈,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清初规定:宦官归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称宫殿监办处,设总管、副总管等职。康熙时总管宦官为五品,雍正时改成四品。裁明代“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人数大幅度缩减。顺治时设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年间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过此数。宦官升迁降调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尤禁其干政。顺治帝仿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这些措施得到较好贯彻。虽在清末有慈禧太后宠宦安德海、李莲英等屡犯例禁,朝臣为之侧目,终未出现汉、唐、明宦官的专权现象。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结束了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的宦官制度。